細說(shuō)漢字:賢

,從又、從臣,像以手指抉人之目。西周金文作
(字形3“賢”字所從),手指與目形分離,造字意圖已不明顯;或省作
(字形2),字義亦不甚顯豁。戰國文字承襲西周金文,亦有
、
二形(字形5、6) ;或將二者組合,寫(xiě)作
(字形8),則像眼球已被抉出(戰國文字中,“臤”所從之“又”上面多有一筆或兩筆,即此形之變)。古文字多借“臤”為“賢”。《說(shuō)文·臤部》:“臤,古文以為賢字。”柞伯簋:“王遲赤金十反(鈑)。王曰:‘小子、小臣,敬又臤(賢)隻(獲)則取。’”(遲:讀為“陳”,陳列。臤:字形2。《小爾雅·廣詁》:“賢,多也。”此句的完整意思是:王陳列赤金十鈑作為獎品,說(shuō):“小子、小臣,恭敬而射中多的可得到這些獎品。”) 郭店楚墓竹簡(jiǎn)《唐虞之道》:“堯舜之行,愛(ài)親尊臤(賢)。”(字形6)又《語(yǔ)叢四》:“臤(賢)人不在側,是謂迷惑。”(字形8)漢校官碑:“親臤(賢)寶知(智)。”(字形17)《說(shuō)文》:“賢,多才也。”《周禮·地宮·鄉大夫》:“興賢者能者。”鄭玄注:“賢者,有德行者。”“賢”始見(jiàn)于西周金文(字形3),是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造出的分化字。國有賢人,猶家之有財,故“賢”字從“貝”。戰國文字或從“賢”省、從“戶(hù)”(字形7),寓家有賢人之意;或從“子”(字形9、11),有尊賢之意;或從“力”(字形10、12),取賢者多力之意。在宋元以來(lái)的一些小說(shuō)戲曲刻本中,“臤”旁多簡(jiǎn)作“
”(見(jiàn)《宋元以來(lái)俗字譜》44頁(yè)“堅”、106頁(yè)“緊”、114頁(yè)“賢”、125頁(yè)“鏗”等字)。新中國成立后,“臤”旁簡(jiǎn)化為“
”,“貝”簡(jiǎn)化為“貝”;“賢”類(lèi)推簡(jiǎn)化為“賢”。(冀小軍)
——李學(xué)勤《字源》
?擴展閱讀


漢典:zdic.net